全部 中華頌 華夏之旅 文物瑰寶 智慧寶典 美術時空 表演藝術 民俗民風 書海津梁 中華美食 CCNT家園 數字圖書館





































































認識中國

百家姓

僑鄉僑人

新中國文化五十年

文化百年

中國法律

文化名人世家

資料庫

姓氏查詢

國旗國徽

歷代年表

行政區劃

華僑法規

 















































中華訊息
百姓家事
佳名好運
千里尋親
族譜家園
CCNT家園
我有話要說


 









中華頌 -> 百家姓 -> 名姓望族











“至聖先師”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他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他的曾祖孔防叔因避宋國宮廷政變逃居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孔子的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宰﹐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


  孔子3歲時父親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孔子青年時﹐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孔子大約30歲開始收徒講學。相傳他有弟子3000人﹐得意門生72人。當孔子看到庶人議政﹐學術下移的潮流時﹐提出了“有教無類”的進步口號。孔子“有教無類”的提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講學的地位。


  所謂“無類”就是不分族類和國界﹐不分行業和出身都可從師學習。當時孔子的學生中﹐有來自貴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宮適﹐有貧賤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貢﹐還有梁父大盜顏涿聚。


  孔子的辦學方針是“學而優則仕”﹐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它反映著春秋末期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過程中﹐知識分子(士階層)積極要求參加政治改革運動的愿望。這有助於打破傳統奴隸制度下少數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


  孔子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因材施教”﹐著重培養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的人才。他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很注意誘導啟發﹐並能針對學生的弱點﹐對症下藥地進行教育。他還強調學思結合﹐他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孔子一生“學而不厭﹐悔人不倦”(《論語.述而》)﹐不知老之將至﹐不愧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教育家。


  孔子55歲時﹐主動放棄官位﹐帶著子路﹑冉有﹑子貢等弟子﹐離開魯國﹐周游列國﹐直到68歲才返回魯國﹐度過了13年的流浪生活。在政治上他一生是不得志的﹐他先后奔波於魯﹑衛﹑宋﹑陳﹑蔡﹑楚等國。在這長期的游說生活中﹐孔子一方面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一方面堅持他的教學活動。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研究過夏商周三代因革損益的變遷史﹐提倡經過他的修訂(即經過“損益”)的周禮。


  孔子著眼於改善統治者和百姓的關系﹐他計划了一個治國方案﹐“為國以禮”。他主張以“禮”和“德”治國﹐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孔子在提倡周禮的同時﹐還大力宣傳“仁”的學說。


  孔子提出的“愛人”口號﹐沖擊了奴隸貴族把奴隸當作會說話的工具的觀念﹐也是對奴隸主貴族執行者的苛政提出嚴厲的批評。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是思想發展史上一個進步的表現。


  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因此他的政治才能未能得到施展。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回到魯國。


  孔子68歲返魯﹐73歲去世。在故鄉度過了最后的5年。這5年他在生活上比較安定﹐在政治上處於“國老”的尊貴地位﹐以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來指導弟子研究學問。他大規模地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獻典籍﹐編訂出《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六經”﹐成為我們今天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學和哲學的重要材料﹐是一份珍貴的遺產。


  孔子認為音樂教育﹐是使學生涵養德性﹐調節性情﹐而達到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他把美育和德育有機地統一起來了。


  《詩》就是《詩經》﹐是我國最古的詩歌總集。


  《書》就是是《尚書》﹐是上古的政治論文集﹐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歷史典籍。


  《禮》有《周禮》﹑《儀禮》和《禮記》三種。


  《春秋》是一部編年體的歷史書。魯國的史官記事﹐就叫做《春秋》。孔子對魯國的《春秋》加以刪修整理﹐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部杰出的歷史典籍。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與世長辭﹐他的遺體葬在魯國都城的北邊﹐現在山東曲阜城北的泗水旁邊﹐就是後來被稱為“孔林”的地方。


  孔子對總結發揚我國古代文化遺產﹐有著巨大的貢獻。他不僅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去世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成《論語》一書。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總共20篇﹐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孔子的學生﹐在前期以從事政治的居多﹐如冉有﹑子路﹑子貢等﹔在後期則從事教育活動的居多﹐如子夏﹑子游﹑曾參等。到了戰國中期的孟子和荀子﹐形成了兩大學派﹐對孔子的政治﹑哲學和教育思想又有重大的改進和發揮﹐使之更符合社會和人民的需要。


  無疑﹐從儒家傳統這一點上﹐孔子不愧為後世千萬讀書人的“至聖先師”。







 









權所有: 中華文化信息網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北京朝陽區育慧裡5號三號樓五層(郵政編碼:100101)   
Tel:(8610)84653931     Fax:(8610)846439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尹商伊 的頭像
    尹商伊

    快樂商伊

    尹商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