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先師”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他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他的曾祖孔防叔因避宋國宮廷政變逃居陬邑(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孔子的父親孔紇﹐又名叔梁紇﹐曾做過陬邑宰﹐屬于貴族階級下層的“士”。
孔子3歲時父親死了﹐17歲時母親也死了。孔子青年時﹐曾做過管理倉庫(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孔子大約30歲開始收徒講學。相傳他有弟子3000人﹐得意門生72人。當孔子看到庶人議政﹐學術下移的潮流時﹐提出了“有教無類”的進步口號。孔子“有教無類”的提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框框﹐提高了私人講學的地位。
所謂“無類”就是不分族類和國界﹐不分行業和出身都可從師學習。當時孔子的學生中﹐有來自貴族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宮適﹐有貧賤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貢﹐還有梁父大盜顏涿聚。
孔子的辦學方針是“學而優則仕”﹐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它反映著春秋末期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過程中﹐知識分子(士階層)積極要求參加政治改革運動的愿望。這有助於打破傳統奴隸制度下少數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
孔子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因材施教”﹐著重培養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四科的人才。他說﹕“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很注意誘導啟發﹐並能針對學生的弱點﹐對症下藥地進行教育。他還強調學思結合﹐他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孔子一生“學而不厭﹐悔人不倦”(《論語.述而》)﹐不知老之將至﹐不愧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教育家。
孔子55歲時﹐主動放棄官位﹐帶著子路﹑冉有﹑子貢等弟子﹐離開魯國﹐周游列國﹐直到68歲才返回魯國﹐度過了13年的流浪生活。在政治上他一生是不得志的﹐他先后奔波於魯﹑衛﹑宋﹑陳﹑蔡﹑楚等國。在這長期的游說生活中﹐孔子一方面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一方面堅持他的教學活動。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禮”和“仁”的學說。他研究過夏商周三代因革損益的變遷史﹐提倡經過他的修訂(即經過“損益”)的周禮。
孔子著眼於改善統治者和百姓的關系﹐他計划了一個治國方案﹐“為國以禮”。他主張以“禮”和“德”治國﹐反對以政﹑刑來強迫人民服從。孔子在提倡周禮的同時﹐還大力宣傳“仁”的學說。
孔子提出的“愛人”口號﹐沖擊了奴隸貴族把奴隸當作會說話的工具的觀念﹐也是對奴隸主貴族執行者的苛政提出嚴厲的批評。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是思想發展史上一個進步的表現。
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為了爭霸﹐未能采納孔子“仁”的政治主張﹐孔子也沒有被重用﹐因此他的政治才能未能得到施展。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回到魯國。
孔子68歲返魯﹐73歲去世。在故鄉度過了最后的5年。這5年他在生活上比較安定﹐在政治上處於“國老”的尊貴地位﹐以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來指導弟子研究學問。他大規模地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獻典籍﹐編訂出《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六經”﹐成為我們今天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學和哲學的重要材料﹐是一份珍貴的遺產。
孔子認為音樂教育﹐是使學生涵養德性﹐調節性情﹐而達到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他把美育和德育有機地統一起來了。
《詩》就是《詩經》﹐是我國最古的詩歌總集。
《書》就是是《尚書》﹐是上古的政治論文集﹐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歷史典籍。
《禮》有《周禮》﹑《儀禮》和《禮記》三種。
《春秋》是一部編年體的歷史書。魯國的史官記事﹐就叫做《春秋》。孔子對魯國的《春秋》加以刪修整理﹐使之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部杰出的歷史典籍。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與世長辭﹐他的遺體葬在魯國都城的北邊﹐現在山東曲阜城北的泗水旁邊﹐就是後來被稱為“孔林”的地方。
孔子對總結發揚我國古代文化遺產﹐有著巨大的貢獻。他不僅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也是一位政治家。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去世後﹐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成《論語》一書。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全書總共20篇﹐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孔子的學生﹐在前期以從事政治的居多﹐如冉有﹑子路﹑子貢等﹔在後期則從事教育活動的居多﹐如子夏﹑子游﹑曾參等。到了戰國中期的孟子和荀子﹐形成了兩大學派﹐對孔子的政治﹑哲學和教育思想又有重大的改進和發揮﹐使之更符合社會和人民的需要。
無疑﹐從儒家傳統這一點上﹐孔子不愧為後世千萬讀書人的“至聖先師”。
|